当前位置: 家长学校 文章阅读
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?(下篇)

    (接上篇)

    三、适时的奖励

   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,中间有懈怠、放松的想法是很正常的。这个时候适时的奖赏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在孩子某种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,表现较好的时候给予一些奖励,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,自发地想要做得更好。奖励可以是语言、动作上的表扬,一朵小红花,孩了想要很久的玩具。

    很多父母利用积分法,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,正是奖励机制发挥的作用。具体做法是,制作一张积分表,列上想要孩子养成的习惯,不同的事项对应不同积分。比如: 早晚刷牙、早睡早起积1分,每周整理房间、每晚阅读、按时完成作业积2分等等。当积分达到设定的目标时,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小愿望。这里也要注意奖励的适当性。过量、不当的奖励,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。一般来说,不要用奖励来引诱孩子做事,而是孩子表现得好,之后再给他奖励。最好的奖励来自于大脑产生的愉悦感受,被认可、成就感和掌控感。比如坚持运动,孩子一分钟跳绳跳得更多了,跑步更快了,身体感觉更轻盈了;坚持阅读,作文越写越好被老师表扬了,可以给同学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......这种精神上的正向反馈,会促进孩子长久地坚持下去,构成一种良性循环,逐渐形成个内在驱动力。

    四、提供有利于行动的环境

    犯罪学中有一个“破窗效应”的理论,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,会诱使人们仿效,甚至变本加厉。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,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,有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,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,如果发现无人居住,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。一面墙,如果出现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,很快的,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、不堪入目的东西;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,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,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。

    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会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。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这件事上,也具有启发意义。想要孩子养成某种好习惯,应该尽量维持一个有利于习惯形成的稳定环境,减少孩子行动的障碍。比如想让孩子早点睡,但是晚上家里的环境却很嘈杂: 电视开着、家里人开心聊天,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孩子走向房间睡觉的阻碍。正确的做法是,每天到了规定的睡觉时间,就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家庭氛围,关掉电视,家里人放低声音。想让孩子养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,但是家里却很凌乱,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也想随意乱放乱扔,不利于习惯的养成。正确的做法是,注意家庭环境的整洁,物品摆放有条理。想要孩子养成阅读习惯,就为孩子创设一个专门的阅读角: 书架上摆放各类书籍,想看的书,随手就能拿到,一套合适的桌椅、亮度刚好的台灯。孩子到那个地方,就会产生积极的暗示,促进行动的开启。

    五、父母的榜样引领

   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每一瞬间,你看到了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。“孩子天生善于观察和模仿,他们可能不会乖乖听父母的说教、批评,却一定会模仿父母。父母的一言一行,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。一位爸爸曾说,他以前每天下班后衣服往沙发上一扔,鞋子随便放,结果孩子也有样学样。意识到问题后,他赶紧纠正自己,并提醒孩子,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很快就消失了。安徽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及父母的教育方式时说道:“偶尔我会厌学,不想看书,爸妈注意到了,也不说什么,就把电视关掉,坐下来看书。"看到他们在看书,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。“在孩子习惯养成上,如果父母懂得以身作则,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孩子,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更为稳定、牢固的。

    想要孩子养成的习惯,父母也应当同样要求自己,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,和孩了共同进步、成长,这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。


教师登录
版权所有: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苏ICP备10052206号-1  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
主办单位: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
学校地址: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大通东路
今日访问量,总访问量